始建于1946年的萍矿高坑煤矿,直到解放后才加紧续建,1957年投产。矿井原设计年产能90万吨,在机械化还很落后的条件下,我们国家急需发展重工业,急需煤炭能源,1977年到1979年竟然连续年产达150万吨,真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奇迹,当时因而被称为江南第一大矿。由此,高坑煤矿曾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邓文益、郭清泗、李洪定等优秀工人代表,其中邓文益1950年国庆节还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。郭清泗被选为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中共十大、十一大代表,1957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,还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。在那个火红的年代,在这片燃烧的热土上,还走出了一位从技术员干到的省长位置的程安东,被萍矿人亲切地称为“老矿工”。煤矿辉煌的过去还远不止这些,毗邻高坑煤矿的工人疗养院,围子医院称得上是萍矿历史上最具荣耀的圣地。
解放初期,萍乡地区医疗条件还很落后,市区的医院技术装备和医疗力量还远不能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。那时,煤矿开采工艺也是靠人海战术,安全上常有损皮折骨的情况发生,为了使受伤的工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,离矿区不远的铁桥边便建起了一座被人们习惯称作的矿工医院——围子医院(现在萍矿湘雅合作医院前身)。由于建院是按现代医院的设置和管理,逐步开设了外科、内科、骨科、皮肤科、五官科、泌尿科等西医类别,试行分门就诊治疗,并大胆引进了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才,引进了一些先进诊疗仪器,这在当时相当于萍乡的“协和医院”,在长期的医疗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技术过硬,作风优良的医疗团队,尤以骨科救治享誉四方。这也是煤矿工人长期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在卫生保健方面期盼的福音。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萍矿兴建了湘雅合作医院,原来的高坑围子医院才淡去昔日的光华。
与高坑煤矿遥遥相望的楠竹山上,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有“煤矿工人疗养院”(现为萍矿高雅服务中心),这可是许多煤矿工人向往的地方,在物资短缺的年代,院内的生活水准是人们非常羡慕的,来到这里短期休养(一般是十天)的矿工都是单位评比推荐的生产一线先进个人或是技术骨干,一种劳动创造世界的高贵品质和崇高荣誉为人们所敬佩,所以办院的宗旨是“再苦不能苦工人”,四菜一汤的伙食标准不能低。院内建筑按江南水乡的园林设计,水榭亭台,曲径通幽,楼房整洁,自然风光优美,楼前走道大树浓荫蔽日,服务质量在矿工中传为佳话,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五星级宾馆的热情周到。
那时,饮食一直跟不上煤矿工人的体力消耗,常年井下三班倒的生产一线工人尤为辛苦。去过疗养院的同志,都说进院就作一般性体检,先称体量,待疗养期满再称,一般在这调养期间,体量都会增加,疲惫的身心也得到了较好的调理,人人都是身心愉悦地走出大门,回望疗养的风光,内心由衷感恩组织的关怀和爱护。自建院起,究竟接待了多少矿工兄弟,不得而知。但工人群众中一直是将享受一次这等待遇作为一种的莫大的荣耀。因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矿工们苦干加巧干,纷纷在各自岗位创造出新的业绩。由于服务质量好,后来还被省煤炭厅列为全省煤矿工人疗养基地,就如庐山的煤矿工人疗养院一样,面向为祖国煤炭事业作出奉献的职工群众,面向创新争效做出成绩的生产一线工人。
岁月更迭,繁华不再。在当年沃土上已孕育出了诸多新时代的产物,座落在武功山下的月池宾馆代替了过去的疗养院,萍乡市中心的萍矿湘雅合作医院接替了围子医院优良的医德医风。